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中最具代表性的、流传最广泛的、保存状态最好的、完整成系列的载体。砚铭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与砚雕艺术相互成就,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砚铭文化。镌刻、雕刻在砚上的文字、符号、线条、图案,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的经济政治和人文风俗。
由西泠印社、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主办的“赏砚孤山——历代铭文砚展”即将于12月1日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臻选高古、明清、当代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铭文砚60方,着重展现历代砚铭、砚雕所承载的文心、文脉。
部分展品欣赏
汉 圆形平板砚及研石 王字款
直径 12.5×2.3 厘米
释文:王
宋 抄手澄泥砚
绍兴十八年(1148)李氏铭
17.2×11×5.4 厘米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藏
释文:
李家砚背上有
专记己巳绍兴十九
专记戊辰绍兴十八年十月内
奉圣旨新行经界方田法
明 铁铸暖砚
弘治十七年( 1504 )
19.8×14.8×12 厘米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藏
释文:弘治十七年
清 携琴访友端砚
程庭鹭(1796—1858)韩天衡铭
17.2×10.4×1.9 厘米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藏
释文:
携琴访友 于庭兄属 序伯
序伯墨妙 天衡
清程庭鹭携琴访友山水端研
丙戌立冬韩天衡藏署(砚盖铭)
清 坑仔抄手端砚
丁敬(1695 —1765)双铭
11×6.5×3 厘米
释文:
取石于淵,取烟于木,其占有谷。龙泓
乾隆辛口得药园光木砚。敬。
清 李炳清制双龙戏珠瓷砚
14×9.5×3 厘米
释文:
李炳清作(印章款)
清 大西洞包袱型端砚
吴昌硕 (1844—1927)铭
19×13×3 厘米
释文:
千秋文献括无咎,谁其用之沈石友。丙辰仲夏,吴昌硕铭
白沙村庄(印章款)
天衡欢喜
吴昌硕铭包袱研。己丑三月得自东京 豆庐韩天衡(砚盖铭)
缶庐为沈公周铭刻者,质大西极品,见沈氏研林一书。
豆庐天衡 三记之(砚底铭)
清 老坑抄手砚
来楚生(1903—1975 )李卓云(1921—2010 )刻
18×11.5×5 厘米
释文:
辛亥孟冬 于然犀室下
白蕉句,负翁书卓云刻
砚旧载古意,墨新跃清芬。
来楚生铭,李卓云刻端研。丁亥八月天衡藏(砚盖铭)
清 麻子坑门式端砚
唐云(1910 -1993) 绘
韩天衡刻盖
16×11.2×2.5 厘米
释文:
老药画
天衡刻
当代 北朝邺城瓦砚
韩天衡绘
韩回之刻
17×14.5×8 厘米
释文:
天衡写
回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