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
登录  |  注册  |   |  邮件系统  |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秋季雅集

鸿雪机缘—东坡先生的金石宋韵

作者:西泠印社     来源:西泠印社     发布时间:2021-11-04     访问量:

“两宋的金石世界——宋代金石学与印学:文献、实物、图像特展”的展品当中,占据C位的作品无疑当属宋代第一文人苏轼。他一生坎坷起伏,经历丰富,留下不少精彩的墨宝。


本次展览,苏轼最具代表的楷书四大碑刻:《表忠观碑》、《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宸奎阁记》的宋刻与明刻,裱本与整纸,宋元、明拓与清拓齐聚一堂,尤其新发现的四块《表忠观碑》宋代残石,与另一块《陶诗残碑》原石,得以同时公开亮相。


书写时间最早的当属嘉祐间所作《怀子由诗》,字径最大的当属《雪浪斋碑》榜书,小楷代表《齐州真相院舍利塔铭》塔身与地宫两本同现。明拓《司马温公碑》册、朱拓《荔子丹碑》,原在杭州后迁巴蜀的宋刻《东坡苏公帖》与薛绍彭主持刊刻的《上清词碑》,凑齐苏轼、苏辙、黄庭坚三家的《马券帖》,均为难得一见。摩崖中则有苏轼留在杭州的遗迹《过麦岭》题名。


参展的《墨妙亭诗残碑砚》,身世传奇,曾经黄道周、朱彝尊手,清代名家题咏无数,《金石契》收入,民国时曾藏杭州杨氏丰华堂并于《东南画报》金石特刊发表,此次展出是时隔将近一个世纪重返杭州。


众多展品,异彩纷呈,勾画出苏轼绚丽的人生轨迹。


1表忠观碑宋刻残石.jpg

苏轼《表忠观碑》

残石:北宋元丰元年(1078) 南宋重刻 浙江杭州钱王祠藏 

南宋重刻 浙江杭州 晚清拓  一吟堂藏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重刻 浙江杭州 晚清拓 一吟堂藏


东坡书法石刻传世者,擘窠大字以《表忠观碑》、《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奎宸阁碑》最为著名,《醉翁》、《丰乐》、《奎宸阁》三刻,虽有宋拓,但宋石早逸,今存仅明代重刻者,唯《表忠观碑》宋刻残石于乾隆二年(1737)出土,一直保存至一九七七年。


北宋熙宁十年(1077),赵抃任杭州军知事,因见吴越钱氏坟庙多荒废,上表请重修,宋神宗准奏并将原妙因院改赐名为表忠观,以颂扬吴越钱氏之功德。


吴越国是由钱镠在后梁开平元年(907)创建的地方割据政权,至宋太平兴国至太平兴国三年(978)钱弘俶“纳土归宋”,传三代五王,历八十六年,强盛时拥有十三州疆域,包括浙江全部、江苏西南、福建东北等地区。钱氏诸王在位时,多兴文重教,轻敛薄赋,为东南各省人民生活提供相应保障。与其他地区政权动荡,民不聊生相比,吴越国治下,民生安定,经济也较为发达。


《表忠观碑》由时任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徐州军州事的苏轼奉敕撰文并书,元丰元年(1078)八月立石。碑原石在杭州龙山表忠观内,明正德十二年(1517)移至郡庠(今劳动路杭州碑林,此前为孔庙)。因宋石残泐,杭州郡守陈柯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重摹刻石,立於钱王祠(今聚景园)之右廊,同时尚有一小字本,亦在祠中。年久宋石湮没,今未见明正德以前拓本。至清乾隆二年(一说六年),于郡庠颓垣下,发现碑石微露于外,掘之即得断碑两片,已缺下截,每面六行,每行存九至十二字,此系第一石和第四石。清丁敬《武林金石记》仅载首五十馀字,盖丁氏仅见第一石第一面拓片。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表忠观落成,钱缪第三十世孙钱泳(字立群,号梅溪)将此二石从郡庠名宦祠移至钱王祠,列于祠之左廊,清代来此观碑留题的名流甚多。


民国三十六年(1947),金石家陈锡钧(字伯衡)又在郡庠断墙下发现碎石十片,拼揍一处方知为宋刻《表忠观碑》之第二石,也移至钱王祠保存。第一、二、四石共存三百四十八字,其中残损四十字,而第三石至今未发现。另据学者研究,《表忠观碑》北宋原刻已毁于党禁,南宋间曾据北宋本重刻,乾隆重出的宋刻残石应是南宋重刻者。


六七十年代钱王祠曾作为杭州动物园,一九七七年杭州动物园建成,钱王祠改为聚景园,原祠中大量碑石基本全数被碎毁,《表忠观碑》宋刻石终未能逃此厄运。现存于钱王祠的,仅有明代陈柯重刻第一、三、四石。


二〇二〇年,杭州钱王祠整修工程中,在西南碑亭附近开挖排水沟时发现残石四枚,双面刻字,合计八面33字,经核对,属宋刻第二石,系民国陈锡钧发现的十块残石中物,消失近半个世纪的《表忠观碑》宋刻得以重见天日。


《表忠观碑》系苏轼四十三岁时所作,碑文载於《东坡文集》。书时正值东坡壮年,非但文词脍炙人口,且书法也精妙非常。以宋刻和明刻两本互校可知:宋刻刀法娴熟浑厚,充分表现东坡似绵裹铁,内刚外柔的书法风格,而明刻本石虽完整,刀锋显露太见棱角,戟戈森然徒存形似,优孟之衣冠耳。


“结法不能如罗池老笔,亦自婉润可爱。”——【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


“擘窠大字与《醉翁》、《丰乐》同法,而更加严重,若以饰围屏,信伟观也。”——【明】孙鑛《书画跋跋》


“《表忠观碑》笔法方整俊伟,比之蔡君谟有过之而无不及,坡公最用意之作也。”——【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


2丰乐亭记.jpg

苏轼《丰乐亭记》

南宋重刻  地点不详 宋元拓 册页 淳石斋藏

明嘉靖二年(1523)重刻 安徽滁州 清拓 整纸 一吟堂藏


丰乐亭,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旅游区丰山脚下紫薇泉边,北宋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时访得泉水,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筑丰乐亭并撰写记文。元祐六年(1091)苏轼任颍州太守,应滁人之请以大字书写并刻石,与《醉翁亭记》并为苏书正书代表作,笔力深雄,颇得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神韵。


原石毁于北宋元祐党禁,南宋时以木版重刻,亦久佚,宋、元、明、清间多次重刻。传世无北宋原刻拓本,以南宋重刻者为最佳。安徽滁州今存石本为明嘉靖二年(1523)知府陈则清重修丰乐亭时所覆刻,与宋本相比,字体走形失真颇多。南宋木刻本锋锷毕露,精气四射,可见苏轼楷法真容,远胜明重刻石本,故向为世重,清代著名金石碑帖收藏家如潘祖荫、罗振玉等皆曾以获宋本自矜。明代又有以木版覆刻南宋本者亦精,旧拓不易辨。今南宋刻本存世颇稀,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图书公司、日本求龙堂等机构有藏。


展品为南宋刻宋元间旧拓,与上述诸本同版,为此碑最佳版本之一。


3苏轼《醉翁亭记》.jpg

苏轼《醉翁亭记》

明初重刻 地点不详 明拓 册页  淳石斋藏 

明嘉靖二年(1523)重刻 安徽滁州 清拓 整纸 一吟堂藏


醉翁亭,今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北宋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结识山僧智仙,后智仙于山中让泉之上筑亭并请欧阳修命名并撰记,成为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名篇。记文初由陈知明书写,小字浅刻,元祐六年(1091)王诏守滁州,恐原碑日久磨灭,委托刘季孙请时任颍州太守的苏轼,以大字重书欧文并勒石。作为欧阳修门生,苏轼书写老师文章尤为用意,与《丰乐亭记》并为苏体楷字代表作,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苏长公《罗池庙碑》外,惟《丰乐亭记》《醉翁亭记》二碑为最佳。”


滁州原石毁于北宋元祐党禁时期,至南宋时仅余只字片石,始有以木版翻刻整本。南宋重刻亦久佚,明代又多次重刻。今存滁州石碑为明嘉靖间知府陈则清覆刻,摹勒失真,拓本较为习见。传世南宋重刻本,有上海图书馆龚心钊旧藏残字本、辽宁博物馆藏罗振玉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沄本等,其次明代重刻于木者,亦甚罕见。本次展品册页即为明拓明初木刻本,整纸为嘉靖重刻本。


4陶诗残碑.jpg

(疑)苏轼《陶诗饮酒残石》

年代不详(约北宋晚期) 石质河南许昌 端居室藏


此残碑近出河南许昌,仅残石一方,为陶渊明最脍炙人口的名作《饮酒》诗,正面存“结庐在人境”之“结庐”,反面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佳飞”,据此可知原碑正反双面刻,一面四行,行七字。大字深峻,字体雄强,字口如新发于硎,虽名款已不可见,与苏轼存世楷书大字相较,如出一辄,应为苏氏手迹上石。


陶诗在宋代流播与苏密不可分,子瞻平生最重渊明,曾步韵和陶诗近百篇,手书陶诗亦有刻入法帖者,如明陈眉公《晚香堂苏帖》中有此《饮酒》诗,为小字行书本。此大字书碑未见历代金石著录。苏轼曾数过许昌,其弟辙为官并卒于此地。苏轼之子苏过亦曾长居许昌,此或为苏氏家刻者,毁于元祐党禁,故未闻于后世。


苏轼书迹虽多,但宋石刻仍存者,仅《表忠观》、《荔子丹》、《上清宫词》、《东坡苏公帖》残碑、《怀子由诗》、《浴日亭诗》、《访象老题名》、《过麦岭题名》、《长清舍利塔铭》、《广教寺陀罗尼经》等数种而已,多为南宋所刻。此石如为宋刻苏书真笔,虽残亦极可珍重。


5苏轼《怀子由诗》69.5x82.5cm.jpg

苏轼《怀子由诗》

北宋元祐五年(1090) 陕西凤翔 清拓 一吟堂藏


宋仁宗嘉祐六年,苏轼赴陕西任凤翔府签书通判,这是他开启宦游生涯之始。次年重阳日,因思念弟苏辙,苏轼写下了《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七律一首,见于《诗集》。元祐五年天王寺僧人与凤翔府天兴县尉将留存的苏轼手迹刊刻入石。此石未遭党祸所毁,后世有翻刻数种。展出为宋刻原石拓本,可窥苏轼早年书迹面目。


6雪浪斋碑.jpg

苏轼《雪浪斋碑》

约南宋时期 河北定州 新拓定州石刻馆藏


碑上段线刻雪浪石图,左右苏行书斋铭,中段榜题“雪浪斋”,下段小字多漫漶。立碑年月不详。元人《河朔访古记》即有记载,故当为宋(金)刻无疑。原在定州府衙,久立于雪浪石侧,现已移至河北定州石刻馆中。


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定州,获黑质白脉奇石,命为雪浪,采中山汉白玉琢为芙蓉盆,置石盆中,并为书斋取名雪浪斋。又刻文字于石盆唇上。世人多仅知盆铭,不知尚有斋名碑。此碑 “雪浪斋”三字,雄劲浑厚,苏榜书如此者极稀。


7荔子丹碑128x220.jpg

苏轼《荔子丹碑》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广西马平 清拓  沙痕居藏


唐韩愈曾撰《柳州罗池庙碑》,苏轼手书韩文中的迎享送神诗部分,南宋嘉定十年以真迹刻石,因首句“荔子丹兮蕉黄”得名。原碑立于广西马平罗池庙,今仍存。湖南永州、湖北黄冈、四川眉山均有翻刻。


北宋所立苏碑几因党禁毁尽,世皆覆刻,而此碑南宋始刻,乃传世少有以真迹上石者,可谓下真一等,明代王世贞评:“遒劲古雅,为其书中第一。” 


展品为原为晚清名家庞泽銮旧藏。庞泽銮(1866-1916),字芝阁,号味道腴斋,河北河间人,鉴藏碑帖至精。


8苏轼东坡苏公帖126.5x66.5cm.jpg

苏轼《东坡苏公帖》

北宋元祐、政和间刻 重庆三峡博物馆 清拓无尘书屋藏 


《东坡苏公帖》同名有二,一为三十卷本,南宋汪应辰刻于成都,又称西楼苏帖,帖石不传;一即此《东坡苏公帖》碑,原在杭州,汇刻四种苏帖,刻时不详,由刻工党文宝推断,当在元祐、政和间。


明弘治间,杨孟瑛任杭州知府,疏浚西湖时得碑石,罢官后携回西蜀,立于重庆府学。民国初年移入巴县图书馆,抗战时遭空袭残毁半截。今残石藏于重庆三峡博物馆。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著录。


9苏轼等《大麦岭题名》.jpg

苏轼等《大麦岭题名》

北宋  花港管理处  大麦岭

释文:苏轼、王瑜、杨杰、张璹同游天竺,过麦岭。


大麦岭是赤山埠与茅家埠之间的一条小岭,因岭上种植大麦得名。此处石刻是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苏轼原刻。作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第二次来杭任知州时,其苏轼在西湖曾有题名石刻数处,当年党禁时都被凿去或以后人补刻。仅此一处未遭损坏,系原刻,弥足珍贵。


10苏东坡断碑砚.JPG

(传)苏轼《墨妙亭诗残碑砚》

宋刻 浙江湖州 原石及拓本 钵水斋藏


北宋熙宁四年(1071)孙觉(字莘老,高邮人,苏轼之友,黄庭坚岳丈)任湖州知事,搜罗当地汉唐古碑,筑墨妙亭贮之,次年亭成,乞苏轼作诗题咏,苏时任杭州通判,作《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七言诗,孙将苏手书刻石勒碑,与古刻同置墨妙亭。墨妙亭久毁,碑石不知碎于何时,其碑文全貌,见于明刻《晚香堂苏帖、《戏鸿堂法书》及清刻《秦邮帖》等中,而原碑是否宋刻,尚可考究。


明代有残石两片现世,其一为王守仁所藏,存“灯他年忆贺监时须服孙莘老”十二字,清乾隆中在裘日修处,时人题咏甚多,今不知所在。


另一片残碑石于明天启初年归黄道周,并琢为砚,存“吴越胜事书来乞诗尾书谿藤视昔过眼”十六字。背面左侧刻“身可汙,心不辱,藏三年,化碧玉”十二字砚铭,右下角刻“道周”半通印。据清人记载,黄殉国后,砚被吴兴姚玉裁收藏,砚铭出于朱彝尊手,继归汪学山,当时如丁敬、厉鹗、蒋士铨等名流均有题咏,张燕昌摹入《金石契》。后曾燠得之扬州市上,继归潘祖荫、袁昶、王丕谟,民国时在杭州杨见心丰华堂,余绍宋主编《东南日报》之《金石书画》特刊曾发表,邹安《艺术丛编》,邓之诚《骨董琐记》均收入。1949年后,苏渊雷先生得到此砚,作为钵水斋供养长物。此砚身世传奇,传承有序,与浙江渊源颇深。清代仿刻甚多,今故宫博物院、杭州文庙等均藏有仿品。


苏渊雷(1908-1995),原名中常,字仲翔,书斋号钵水斋,晚署钵翁,又号遁圆,浙江平阳人,著名国学大师、佛典专家、诗人、书法家,早年曾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生前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