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
登录  |  注册  |   |  邮件系统  |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社员动态

市级文化特派员丨姚伟荣:书篆家风 印韵杭富

作者:西泠印社     来源:西泠印社     发布时间:2025-01-16     访问量:

“下刀的时候可以再大胆一点,四个字要排满……”2024年12月28日下午,在双浦镇杭富村文化礼堂内,西泠印社社员姚伟荣正躬着身为该村的学员们示范讲解关于篆刻的相关技巧。只见他一手抚印石,一手执刻刀,目光始终不离方寸之间。细小的石沫飘落,“上善若水”几个字逐渐分明。

半年前,姚伟荣有了一个新身份:市级文化特派员。2024年6月,杭州市首批文化特派员出征。西泠印社积极响应号召,选派社员姚伟荣担任市级文化特派员派驻西湖区双浦镇杭富村,结合当地资源和特色,为杭富村这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量身打造了“书篆家风 印韵杭富”市级文化特派员文化项目,开展书画篆刻培训、研学、捐赠主题展览等多项文化活动与服务

于是,传承了千年的篆刻艺术与法制特色浓郁的美丽乡村,以文化特派员为纽带,展开了一场深情对话。


92c6e3775fdeaa6fc44c67945b8ada3.jpg

授课现场


书篆家风,正逢其时

西泠印社和杭富村的结对正逢其时。

孤山南麓、西泠桥畔,坐落着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艺术社团西泠印社。“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在广大篆刻爱好者的心目中,孤山无疑是一处印学圣地。

而位于富春江畔的西湖区双浦镇杭富村,则有着“之江提笔,富春开卷”的山水风光和诗画田园。在好山好水的滋养下,这里的村民业余崇尚文化生活,经常举办笔会交流、作品创作展览、公益培训课等文化活动。村子还被杭州市书法家协会授予“杭州市书法之村”称号、浙江省老干部美术家协会挂牌创作实践基地。

以艺术为纽带,西泠印社和杭富村迅速地融合到了一起,文化特派员开始在这里撒种浇水。

“我擅长的是篆刻艺术。但村民会对篆刻感兴趣吗?这是我之前最担心的问题。”6月20日,姚伟荣第一次带着市级文化特派员的身份走进了杭富村。在镇村工作人员陪同调查走访后,姚伟荣打消了自己的疑虑。他了解到,村里常年活跃着一支三四十人的乡村书画队,几乎每周六都会有组织地开展书画活动,而且,这里还是“杭州市书法之村”、浙江省老干部美术家协会挂牌创作实践基地,笔会交流等文化活动也不少。这让他在意外之时,也倍感欣喜。

“明代董其昌提出‌‘诗书画印缺一不可’的观点,认为一张完整的中国画必然是将诗、书、画、印四者熔于一炉。”经过交流观察,姚伟荣发现杭富村的村民热爱书画,但是对印学却了解甚少。送文化不如育文化,于是结合当地良好的家风和村民热爱书画的乡村文化,“书篆家风,印韵杭富”的项目主题应运而生。

结合杭富村实际和该村的法制特色,并与双浦镇、杭富村及西泠印社多方讨论研究,一幅短期服务与持续发力相融合的“文化规划图”精心绘就:依托西泠印社专业资源与优势,根据杭富村实际,计划通过参观研学、书画篆刻培训、主题创作、联合展览、提升村容村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与服务,持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浓厚乡村文化氛围、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经过几个月沉淀,10月,双浦镇与姚伟荣正式签约,定下了以“书篆家风 印韵杭富”为主题的文化特派员项目,明确以家风为切入点助推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姚伟荣亲自操刀,篆刻“杭富”主题印章并捐赠杭富村,作为村级特色文化资源展示品,赋予杭富村篆刻文化亮点和内涵。这方印章,也成为了文化特派员与杭富村友谊的象征。

 

签约仪式.JPG

签约仪式现场


印韵杭富,金石生花

因为西泠印社和市级文化特派员项目的到来,双浦镇杭富村的村民们得以每个月都能享受到至少2次专业的篆刻课。

在姚伟荣的计划中,他希望通过为期约2年的时间,系统为村民开展印学篆刻教学,同时用好杭富村省级民主法治村的名片,以家风为切入点,征集村民们的家风家训,并以篆刻学习成果展的形式集合制作成一本村民篆刻的印谱;同时,将家风篆刻内容制作成摆件等装点门楣、扮靓家园,达到“以文润心万家和”的“功效”。姚伟荣表示:“这不仅会成为村民们体验印学的经验留念,也将是杭富特色文化形式的多元载体。”

在签约的当天,姚伟荣开出了首堂篆刻培训课。数十名村民早早等候在了教室,对即将到来的篆刻课给予了极大的期盼。老师教得认真,学员学地专心。首堂篆刻培训课在大家的依依不舍中顺利结束了。

姚伟荣表示,杭富村虽然已有一群具备一定基础的书画爱好者但篆刻基础相对薄弱,自己本来很担心,要培育一支有自主创作能力的篆刻人才队伍难度还是很但村民们对篆刻艺术的热情,让姚伟荣逐渐打消了心中的顾虑。几节课上下来,“要培育一支有自主创作能力的篆刻人才队伍的念头反而更加坚定了。

现在,听课名额一放出来就被抢空,学员的人数不减反增,原本计划20人左右的课堂,总是挤满了三四十个人。在这批学员里,年龄最小的孩子还在上小学二年级,最大的学员则是一位80多岁的大伯。有些本来只是家里一个人来上课,但几节课后,就变成了一家四口齐上阵。

“之前大多是在专业院校授课,来到基层乡镇教授篆印艺术,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姚伟荣感慨,虽然接触村民们的时间还不久,但杭富村的和美家风和村民的刻苦认真,让他充满了激情和信心。

负责的姚伟荣在授课中也注意到了村民学习需求和兴趣的差异性。“有专业的艺术院校备考生,也有当兴趣爱好的。那这两类人,就要安排不同的课程方向,才能让大家都学有所得。”此外,和专业院校里的学生不同,村民们更加偏爱轻松有趣的“闲章”。“比如,‘上善若水’就是大家都很喜欢的,用在字画上也很合适。”

为此,姚伟荣专门根据村民们的需求和学习兴趣调整了课程内容。考虑到印学文化的系统性与专业度,除了绕不开的“印宗秦汉”美学,他特地带去了更有趣常见、灵活多用的篆印描本,供学员们临摹入门。

科学严谨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耐心负责的教学讲教……一段时间后,姚伟荣也收获了惊喜:虽然是基础课程,但也时不时地会有脱离应试框架、胆大心细的创作作品出现。“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和欣慰的了。”

授课现场.jpg

授课现场

 

扎根乡土 余韵悠久

扎根乡土,把文化送到村民身边,文化特派员发挥的是“磁石”作用,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

  “有这样高水准、专业的团队到来,不管是在推进‘艺术乡建’上,还是在标亮民风和丰富文化上,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杭富村工作人员冯苗表示。

双浦镇和杭富村对文化特派员工作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工作室挂牌、排摸村级文艺爱好者情况、召集学员……桩桩件件,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周到保障。

而作为文化特派员的派出单位,西泠印社更是利用自身强大的专业资源和专业优势,通过文化特派员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了基层。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西泠印社为姚伟荣“配备”了专业团队,从物料保障、师资力量、活动策划、展览展陈等各方面给予支持。“现在,我们结合根据村民实际情况和专业的教学经验,制定好了课程大纲和教案,具体到上课学什么,学员们刻什么都被清晰地罗列在计划里。”姚伟荣说,印社专门派出了一支专业篆刻小分队作为自己的课程辅助,保证每两周开一次课,让村民们更系统地掌握印学基础知识和技法。

除了专业课程之外,西泠印社还提供了各类平台资源,为姚伟荣的文化下乡工作进行多样化辅助。早在8月,在姚伟荣的精心组织和西泠印社的支持下,杭富村书画队伍的25名队员第一次探访西泠印社,切身体验金石文化。随后村里举办了两场西泠印社的专题篆刻展,得到了村民满满好评。

“接下来,我们还会根据文化特派员工作需求,结合篆刻课程进度,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研学活动,为金石篆刻和书画艺术的普及推广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此外,我们还要结合杭富村现有文化特色和家风家训主题,在村中公共场所设置篆刻元素特色文化景观,营造浓厚的篆刻文化氛围,提升乡村文化形象。”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社团处处长戴海栋表示,文化特派员项目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征程。一方面,必须着眼于基层需要和乡村已有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文化特派员的专长,充分利用好派出单位的资源,才能实现供需匹配,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把西泠印社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乡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贡献西泠力量。

3f5883a7d458e33c2794b5df5a4e92d.jpg

西泠研学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