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实在是博大精深,魅力非凡。从开始接触国画艺术到现在,我已执笔耕耘近三十个年头,多年下来,越来越发觉国画艺术的伟大与精妙。然而,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当下,我却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开始淡忘了国画艺术,非常不屑于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国画艺术,甚至不乏有歪曲和贬损我们国画艺术的趋势。
中国画,是中国国粹之一,它的表现手法和工具很简单也很原始,手法是以线条勾勒和彩墨平涂为主,工具是纸或绢,毛笔,墨砚及矿物颜料,可以说它是原始壁画向高级发展的结果,因为整个人类的绘画艺术和文字都起源于原始的洞穴壁画或者图腾,洞穴壁画是用简单的工具和颜料完成的,所以无论中国画怎么改进革新,它都不能脱离最基本的东西,这就是毛笔和墨,线条和平涂,否则就失去了它固有的风格,也就不叫中国画了。
一、中国画博大精深
中国画是以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砚为特殊工具,以线条为主表现物体的一种民族特色绘画艺术。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绘画,凝聚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精神。它历史悠久、技法丰富,以其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中国画发展至今,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属于中国文化的精粹。中国画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这块沃土中,汲取了中国文化的各种营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风貌和劳动人民精神面貌。
从中国画的特点上讲,他与中国文化更是密不可分。从中国古文字出现开始,中国画的基因便已经孕育其中了,正如文字那样,最初也是记录人类生产生活的原始符号开始,慢慢演变发展并成熟起来的,后来的“书画同源”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发展到了象形文字阶段,书法和绘画具有了各自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似乎是两种毫不相干的艺术形态,但发展到了元代之后,“诗书画印”作为四中不同的艺术形态开始融为一体,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有的中国画艺术特征。
从内容上讲,中国古代悠久的绘画历史,在每个历史交替的时期绘画作品都展现了各自的时代特色。中国画早期只是作为一种记录符号而产生的,后来,随着人类原始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开始出现以表现图腾等信仰内容的画作,再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画的内容逐渐充盈并开始融入独特的民族特点和色彩。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一种画在丝帛制品上的绘画——帛画,在汉代更是得以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域外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渐渐出现了带有宗教色彩的绘画,并出现了山水画、花鸟等多种主题和内容,兼具装饰、表象、抒发情感等作用为一体的的艺术形态。
从技法上讲,中国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均是由原始的符号图形发展而成,书法点画讲究形态美感,绘画也与书法用笔相仿,从战国到汉代的帛画中可看到,或工整线条匀细、以篆法相似,或粗放有草隶笔意。“骨法用笔”成为评品传统绘画的标准之一,唐以前的绘画大都以勾线敷彩为主,较单纯,但至五代两宋,水墨山水兴起,使用笔方法随勾破染点技法产生变化,点画形态超出单纯勾线范畴,水墨山水技法的成熟,使画家比过去更能真实地描绘山川自然,用笔则紧密为造型服务。这种宋画“画”法用笔完成了山水的目标:塑造了形象,达成了意境,使大自然美景得以完美呈现。至元,由于偏重艺术抒情养性和娱生功能的文人画的兴起,绘画上以“写”为主,从遗形尚意开始,后以笔情墨趣为主旨,在用笔的灵活与力度上与书法要求相通,而且直接将各体书法点画形态与标准融入中国画。直至上世纪初,中国画发动改良运动, 山水上融合了某些西洋水彩和东洋画技法。有的作品甚至直接以西洋画法在宣纸上写生中国山水, 对中国画坛产生了画法新观念的影响。今天的全国性大展上, 我们已见不到高水平的“写”法中国画了。诸如黄宾虹的“写”法大师, 恐怕更无法超越了。
二、中国画的基因是什么。
根据中国画产生和发展的特点,我对中国画的固有基因进行了简单概括。
第一个基因是“以笔墨为工具利用线条来表现体积”的特点。对于笔墨的运用而言,自古就有“皴擦点染”、“干湿浓淡”和“粗细、疾徐、转折、方圆”等用笔用墨的经验总结,并由此而形成了一整套“以形写神”、“意到笔到”等笔墨艺术理论。而用线条来表现艺术形态,无论是从流派上分类的文人画、学院画,或者从内容上讲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还是以表现形式来区别的写意画、工笔画等等,无不以线条来勾勒、塑造,古人就有“勾线十八描”的理论经验总结。可以说,线条上的长短粗细或是线条之间的拆离组合是中国画的基础,比如我们常说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中,曹和吴的高超之处就是将线条运用的炉火纯青,整幅人物画作,除了线条还是线条,但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和风格却截然不同,这也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因此,“以笔墨为工具利用线条表现为主”是中国画的一个鲜明特征。唐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线条描绘了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那种“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使整幅作故具有“天衣飞杨,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北宋著名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在线的运用上就有做到了极致,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画面中刻划的每一位人物、道《清明上河图》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八十七神仙卷》
《清明上河图》
第二个基因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特点。这是中国画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元素。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着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的文人画也开始了萌芽。诸如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苏轼的“以诗为友、以画为身师”便是诗画结合的典型代表。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继续发展,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于是诗、书、画、印就像四个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这一艺术形式一出现,就被当时的画家们普遍采用。到了明清两代,文人画垄断了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也就日臻完善了。艺术创作者又将印章篆刻的艺术美学融合于“诗书画”当中去,总结出了一整套融合于“诗书画”当中的美学经验,比如盖印的时候,往往要考虑整幅画的构图、色彩,印章要起到呼应、对比、配合等作用。因此,“诗书画印”的结合是把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四种美学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是中国画不可篡改的基因。这种基因无论是西方绘画艺术,还是其他人类文明中的艺术形式都未曾有过的。
第三个基因是“体现中华民族各时期的精神风貌、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的特点。我们之前提到,中国画最早来源于记录生产生活的符号然后逐渐发展成为融合中国民族特点和精神风貌的独特美学艺术,因此,中国画是劳动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当我们仔细研究每个时代的中国画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每一幅流传下来的中国画都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比如三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全图描绘的是一个女巫为死者祝福,祈愿飞腾的神龙、神凤引导死者的灵魂登天升仙的故事,及其具有民族风貌特征。而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长足发展,儒家文化地位的进一步巩固和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交融,这个时期的中国画特征更多的是展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精神面貌,比如展子虔的《游春图》,其画作蕴含着浓厚的诗意和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这与生活在五代十国动荡年代的顾闳中画作《韩熙载夜宴图》所反映的人物精神截然不同。
《游春图》
《韩熙载夜宴图》
中国画的这三个基因,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流传至今一直未曾改变,只有在原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是中国画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丛林流传几千年而不消亡的生命力源泉所在。
而中国画特有的基因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一,最早创造出“透视技术”。西洋画讲究透视,但实际上,我们的祖先在绘画艺术当中很早就发明了透视技术,并在后来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透视技术理论体系,比如“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等。除此之外,还发展出了别具一格的“透视技术”,即利用不同的聚焦方法,运用“近窄远宽”“近小远大”的技法,获得了不一样的平面、立体等效果,看似不科学,却结合了非常科学的光线和视觉规律,蕴含着对透视技术的深刻理解。
第二,别具一格的“线条聚焦衬托法”。西方绘画艺术多以明暗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主,利用明衬暗,暗呈亮等手段把块面表现出来。而中国画则以线条为主的聚焦衬托来表现,在画面中,作者往往采用“大写意”式的表现手法,比如在勾勒人物面部时,中国画不像西洋画利用半明半暗来表现,而是利用周围的暗和中间的亮来衬出来的。通过这种别具一刻的创作方法,有别于西洋画的创作方式,促使中国画的人物、花鸟、山水都达到了极大的高峰。
第三,形神幻化的意象表现。中国是写意画的发源地,中国画中的意象表现,要大大领先于西洋画。其“以形写神”等艺术理论更是被西洋绘画艺术领域中的毕加索等人所借鉴和学习,并运用到西洋绘画艺术当中。中国写意画在历经几千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成一体的发展体系,不仅讲究笔墨技法等“形”的东西,更讲究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独特看法和领悟等“传神”的东西,这里的“神”不仅指艺术作品中各种形象的“绘声绘色”,更指其画作所传达作者内心世界的那种“神境”。这种形神幻化的意象表现,是西方绘画艺术所未能达到的。
第四,随类赋彩中的交相辉映。很多人以为,中国画只讲究线条,所谓水墨画,无非是白色的宣纸和黑色的墨汁调染勾勒而成,这是十分错误的认识。中国画最早又称为“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