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学博物馆联合浙江锦麟公益基金会 开展“印之爱” 淳安乡村学校篆刻支教活动

发布日期: 2017-05-19

孟夏之时,万物并秀。5月11日、12日,中国印学博物馆联合浙江锦麟公益基金会组织前往杭州市淳安县开展“印之爱”篆刻支教第十四站活动。腾讯大浙网对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


此次公益活动的两所乡村小学位于威坪镇,威坪镇地处淳安县西北部,距县城45公里,临近浙皖交界处。11日上午,西泠印社理事吴莹,西泠印社社员、中国印学博物馆副馆长乔中石,西泠印社社员方国梁等支教团队一行与锦麟公益基金会相关工作人员一同驱车四个多小时来到此次公益活动的学校——威坪镇唐村中心学校。该校是一所九年制乡村学校,学生大都是当地留守儿童。近年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书香致远”的办学理念,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节,营造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此次“印之爱”篆刻支教活动在学校开展丰富了该校文化节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热爱之情。学校现任校长唐全红、前任校长钱建军十分重视支教活动,全程陪同。



当天的篆刻实践活动,“印之爱”篆刻支教团队专门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一套完整的篆刻工具,事先喷绘好的篆刻知识及西泠印社历史知识等挂图已在美术教室布置好,这让孩子们激动不已。在简单介绍了篆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后,支教团队的老师们帮大家在印章上篆写下了各自的“姓”,然后开始手把手地教授孩子们篆刻。从握刀的姿势到运刀刻印,再到钤印,篆刻的每一步程序老师们都认真地给大家进行了分解示范,还不断给同学们鼓劲加油。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饶有兴致地动起手来尝试刻印,静静感受方寸间呈现的趣味和奥妙。看到大家如此大的兴趣和热情,“印之爱”团队的老师们只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教一点,多传授一些,多分享一点。在老师们的帮助下,这些初次接触篆刻的同学们亲手刻出了人生的第一枚印章,满满的成就感让同学们一个个都激动不已,喜悦之情难以言表,纷纷表示要永远永远珍藏这枚印章。











支教活动结束后,支教团队一行与学校开展了简短的座谈交流,围绕学校文化艺术建设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表示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学校做好乡村孩子的文化艺术引导,切实为孩子们提供真正想要的,需要的东西。同时欢迎学校的老师同学们来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参观学习。晚上,支教团队一行在唐村中心学校的校园内,熄灯后的这片星空下,参与“星空下的朗读者活动”,与同学们、老师们一起朗诵诗歌,使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感受到来自远方的浓浓关爱深情。



威坪镇中心学校是此次支教活动的另一所学校,“印之爱”篆刻支教团队的老师们为同学们带去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篆刻实践课。老师们精湛的技艺让师生们大开眼界,大家十分珍惜与专家老师们的零距离接触,纷纷向老师们请益,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没有专业的说教,而是自己亲手拿起刻刀,孩子们一个个都非常喜欢,迅速地进入角色,专注的神情令人动容。“能一睹西泠印社社员的风采,更有幸在他们的指导下,一刀一刀在这方寸大的石头上篆刻,真是一次奇妙的艺术体验,更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对于自己亲手篆刻的印章,同学们激动地端详着、抚摸着、把玩着,爱不释手,对篆刻艺术表现出异常的兴趣。











“印之爱”篆刻支教活动结束后,应学校的请求,回杭后支教团队的专家老师们为学校题写了校训。


此次“印之爱”淳安乡村学校篆刻支教活动是中国印学博物馆继去年新疆阿克苏市“印之爱”篆刻支教活动后,再次与锦麟公益基金会合作,双方围绕“公益性”,发挥各自优势,探索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充分合作,共同致力于艺术文化支教活动,努力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创造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种类之一,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和传承代表组织的“中国篆刻”,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西泠印社的窗口单位,国家级专业性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将一如既往积极探寻篆刻艺术教育推广、宣传普及的新思路、新方式,更好地推动“中国篆刻”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做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西泠印社门户网站 — 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