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
登录  |  注册  |   |  邮件系统  |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西泠资讯

西泠印社与杭州书画社(下)

作者:西泠印社     来源:西泠印社     发布时间:2020-04-07     访问量:
    编者按:一甲子光阴,如白驹过隙。2019年,西泠印社建社116年,杭州书画社成立60周年。西泠印社与杭州书画社的故事,既是伴随着历史的应运而生,也发生着时代的人与物变迁。谨以此文祝贺杭州书画社成立60周年。





湖山灵秀 亭阁辉映

千古文脉 梅鹤相伴

社因地名 人以印集

一段前缘 一篇传奇


相伴


杭州书画社部分职工合影.png

杭州书画社部分职工合影

左起:钱立新、寿湘君、方勤、陈杭君、吴莹、李桂芝、吴虹、陈琪、李新兵、丁茂鲁、吕国璋、王雄良、汤剑敏、袁立鑫、张孝宅、蒋北耿、诸敏、翁小京、茅大容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爱下,在吕国璋先生的带领下,杭州书画社以西泠印社为依托,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给予西泠印社开展学术活动有力的支持,并且在改革开放初期抓住了艺术品经营和学术出版的历史机遇,为杭州市的文化事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成为当时国内文化产业的第一批拓荒者。



雅集游访

湖滨的杭州书画社

曾是书画家、老社员喜来之所

杭州书画社与西泠印社携手

为杭州文化事业做出诸多贡献


谢稚柳在西泠印社雅集作画.png

谢稚柳在西泠印社雅集作画


王个簃在西泠雅集题字“百岁进军”.png

王个簃在西泠印社雅集题字“百岁进军”


郭沫若 书法 咏北戴河.png

郭沫若 书法 咏北戴河


    1962年10月21日上午,郭沫若先生偕夫人于立群等一行抵杭视察,他特意来到杭州书画社,鉴赏西泠印社收藏的字画和新近征集的数百方明清古铜印。参观结束后,郭沫若兴致勃勃地为西泠印社“补壁”,挥毫留下一件书法作品,是他新作的诗篇新作《七律·咏北戴河》。


日本书法篆刻界泰斗 梅舒适.png

日本书法篆刻界泰斗 梅舒适


日本书道代表团参观印社藏品.png

日本书道代表团参观印社藏品

左二为随团来访西泠印社顾问、日本著名书法家青山杉雨


中日两国艺术家在华严经塔前合影.png

中日两国艺术家在华严经塔前合影

前排右起:沙孟海、田中冻云、村上北海、香川云峰、村上三岛;后排右四起:丁茂鲁、吕国璋、孙晓泉、青山杉雨、梅舒适、郭仲选、金子欧亭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杭州市在外事活动中以西泠印社及杭州书画社接待了大量外宾,如日本书法篆刻界泰斗梅舒适、今井凌雪等,后来都成了西泠印社中人。


图片2.png

1973年11月,日本前众议员议长中村梅吉为团长、日本书道艺术院理事长香川云峰为副团长的日本书道代表团来访,在西泠印社题襟馆受到热情接待。





藏品回收与保护


    西泠印社社藏文物的征集和收入,除了社员捐献外,部分藏品是通过杭州书画社这个窗口从民间收购而来的。


    西泠印社理事丁茂鲁先生,1963年从浙江美院调入杭州书画社后,先后负责文物管理、组织展览、美术编辑等工作。丁茂鲁先生回忆道,杭州书画社湖滨门市部常年悬挂着“收购名人字画”的牌子。“收购由杭州书画社门市部的老师傅做鉴定,当时老师傅收购有标准,他们会挑精的收藏到库房,认为不够精妙的,就放在门市部出售。一幅吴昌硕的对联,我们觉得不够好,8块钱收来,12块钱卖掉了。”丁老回忆说:“这个收购的量是不少的,因为有些人家需要用钱,就拿到书画社来,而且我们信用比较好。西泠四家印谱,就是当时收购进来的,我们根据这个印谱出版了图书。”西泠印社藏品库房最初曾设在书画社三楼,二楼是一个过道,实际上是朝阳饭店,当年上三楼需要在二楼转一个圈绕上去,之后省市领导来看了以后,觉得有很大的隐患,时任省委书记的林乎加特意指示调拨西湖葛岭山中静逸别墅作为西泠印社藏品库房,之后统一把这批东西放到葛岭去了。丁茂鲁先生与家人在葛岭山上一住就是19年。


葛岭5号 静逸别墅.png

葛岭5号 静逸别墅



编辑出版


编辑出版.jpg


印谱、字帖、画册

艺术从这里出发

“杭儿风”年历片、《怎样学习毛笔字》……

一段段动人的城市记忆


    杭州书画社与西泠印社办公室一起在湖滨,楼上楼下,门市部、裱画部、编辑部一应俱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物匮乏,杭州书画社经营的《西泠四家印谱》、《毛主席诗词行书帖》、《鲁迅笔名印谱》、《吴昌硕印略》等专业书籍,受到书画篆刻爱好者广泛欢迎。


1965年8月出版《西泠四家印谱》


1976年10月出版《鲁迅笔名印谱》印刷版.png

1976年10月出版《鲁迅笔名印谱》印刷版


    《鲁迅笔名印谱》手拓版是改革开放初期西泠印社第一次向外发行手拓,发行650部;印刷版首印十万册,发行后均销售一空。


    吕国璋先生回忆说 “那时候大家的文化生活很贫瘠,这些小卡片就很受欢迎。刚开始只是样板戏题材,红灯记啊,沙家浜啊,后来又出了大的海报、挂历,内容也丰富了,市民很喜欢,排着队来书画社买,像换邮票一样在我们门口交换,就这样买进卖出、人山人海。”。






记忆


西泠印社85周年合影.png

西泠印社85周年合影

前排左起:陆抑非、诸乐三、陆维钊、谢稚柳、孙晓泉、沙孟海

后排:李伏雨(左三)、郁重今(左七)、吴锡瑶(右五)、林剑丹(右四)、朱关田(右三)、韩天衡(右二)


    “从1963年到1979年这十几年中,杭州书画社和西泠印社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依托,杭州书画社借助西泠印社的文化资源,西泠印社也得到了杭州书画社的扶持。” 西泠印社理事王佩智先生说。


    杭州书画社老职员吴锡瑶女士回忆说:“当时杭州书画社具体筹办西泠印社筹备会议、建社60周年大会等事宜。落实工作到我和郁重今这里,需要解决开会老先生的吃住问题,笔墨纸砚的准备,还有接待。”“当时西泠印社与书画社的关系,对内是一个单位,对外是两个招牌。那时候我们与西泠印社是一家人,西泠印社有什么事情,我们在下面值班也是要去的,只要是西泠印社的事情都干得。”(下面:指杭州书画社,相对于孤山上的西泠印社来说。)

    杭州书画社老领导吕国璋先生回忆说:“等于政府把西泠印社这个六十岁的老太爷领到我们这个房间里来,坐到这里了。他要吃饭,他要工作,他要有事情,你要去管他。”


    “管理当中要做事情,我就要组织人去做,开会要钱,我就想办法拿钱去做,社址要修理,我就找人去修理。”


    “杭州书画社和西泠印社的关系,概括起来讲是两个。主体上,一个是国家的单位,一个是国家领导下恢复起来以后,由国家管理的群众团体,性质不一样。客观上,对外是书画社,对内来讲是西泠印社。”吕老回忆道。


    “70 年代以后,西泠印社的名气越来越大。”王佩智先生说:“1979年八月政府下发改革体制的文件,把杭州书画社改为西泠印社下属的门市部。”






图片来源于

西泠印社社委会 档案室

西泠印社 编《西泠印社百年图史》

杭州书画社老职员 吴锡瑶女士 提供

杭州日报、网络等


本文部分来源于

西泠文房公众号推文 《杭州书画社·西泠印社——相生相伴六十年》

杭州书画社“口述历史”计划 

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杭州书画社老领导 吕国璋 视频录音整理文件

西泠印社理事、杭州书画社老职员 丁茂鲁 视频录音整理文件

西泠印社理事 王佩智 视频录音整理文件

杭州书画社老职员 吴锡瑶 视频录音整理文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