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
登录  |  注册  |   |  邮件系统  |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印博动态

让孩子领略“印文化”艺术魅力——中国印学博物馆“印之爱”篆刻艺术宣教活动走进南通

作者:西泠印社     来源:西泠印社     发布时间:2018-09-22     访问量:
播撒篆刻艺术的种子,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9月13日、14日,由中国印学博物馆、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江海晚报主办,南通印社、江海小记者总站承办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印之爱”篆刻艺术宣教活动第二次走进南通校园。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印学博物馆副馆长乔中石,西泠印社社员方国梁,西泠印社社员、南通印社社长李夏荣,南通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徐贵明,《江海晚报》执行总编辑王健、副总编辑郭小平,印博工作人员、南通印社部分社员等和来自南通市天生港小学、崇川学校的1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江海晚报》对活动进行全程报道。




再次走进南通校园,延续“印之爱”活动


2015年11月,“印之爱”篆刻艺术宣教活动曾在南通市郭里园小学和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举行,引起师生热烈反响。《江海晚报》曾一个半版面刊登了9篇学生学印日记和10方学生作品。时隔三年,今年年初,南通印社、江海晚报又一次发出真诚邀请,希望中国印学博物馆能够再次前往南通的校园,开展“印之爱”篆刻艺术宣教活动,惠及更多的学校和师生。中国印学博物馆经过慎重考虑,通过讨论,决定再次前往南通开展“印之爱”活动。这既是“印之爱”的第十七站活动,又是上次“印之爱”南通校园之行的延续和回访。通过此次南通校园之行,旨在更多的学校播撒“篆刻艺术”的种子,推动学校篆刻学科建设,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了解上次活动的两所学校目前篆刻艺术的开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做好持续援助,延续“印之爱”活动。











传播篆刻艺术,增强“文化自信”


天生港小学由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初建于1926年。2016年秋,新校区启用,占地面积89亩,其中艺术教育楼7000平方米,是港闸区校园最大,建筑水准最高的学校。学校学生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育人,帮助孩子成有用之材,拓展学生各方面的爱好和素养,学校建有20多个社团, “印之爱”活动的举行,为学校社团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为让孩子们对篆刻这门艺术有充分的了解,中国印学博物馆为学校提供了有关印学史、西泠印社社史介绍的图版和书籍。为每一位参与活动同学准备了刻刀、印石、印台、牙刷等专业篆刻工具。不仅如此,“印之爱”宣教活动的专业老师们还分组教学,为每一位同学进行耐心讲解和指导。从执刀的动作到运刀要领刻印,再到钤印,篆刻的每一步程序都认真地给每一位同学进行了分解示范。通过大手牵小手,点燃了同学们对篆刻艺术的热情,让同学们逐渐了解了篆刻艺术,学会欣赏篆刻艺术。








南通市崇川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建设以“文化育人”为策略,坚持学生立场文化的渗透、情境教育文化的引领、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世界先进文化的交融,坚持用多元艺术课程丰富孩子们的成长路径,以“向上向善”为校训。“印之爱”篆刻艺术宣教活动的举行,不仅让学校同学们了解到了篆刻艺术方寸之间的玄妙,也为崇川校园“上善”文化注入了厚重的艺术气息。




“真的太有意思了!”、“我可喜欢篆刻了!”、“我回去还要继续刻印!”这是参加了“印之爱”活动后同学们的真实心声。一位女同学在欣喜地刻完自己的姓氏之后,还主动要求老师“开小灶”,指导自己为班主任再刻一方姓氏章。同学们的热情和对篆刻艺术的喜爱深深地感染了“印之爱”宣教团队的老师们。“印之爱”活动的初衷是弘扬传统文化,让篆刻进校园,使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粹得到普及,进而提高孩子们的艺术审美能力,把未来小公民文化自信的提升落实在基础教学的点滴中。“印之爱”宣教团队的老师们期待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孩子们能参与“印之爱”活动,让“中国篆刻”这朵东方艺术之花在校园绽放。





在两所学校教学期间,“印之爱”宣教团队的老师们还与学校领导、老师展开座谈,听取学校艺术教育与发展情况介绍,“印之爱”宣教团队的老师们表示,将给予学校艺术教育方面的专业援助和后续支持。西泠印社和南通印社的社员还分别为两所学校题辞,寄寓学校发展。


南通校园之行,篆刻艺术宣教间隙,“印之爱”宣教活动的老师们来到江海博物馆,参馆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和副社长王个簃师生二人作品联展,进行专业业务学习。同时,与江海博物馆进行业务交流。今后将互相学习,加强业务往来,通过展览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建立密切关系,促进工作。此外,“印之爱”宣教团队还与南通印社、《江海晚报》进行了文化艺术和媒体宣传方面的业务交流。